医药冷链涉及的产品是为满足人们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进行的冷藏药品,例如疫苗类制品、注射针剂、酊剂、口服药品、外用药品、血液制品等医药冷藏品。据相关数据统计,这些医药冷藏品的销售额已占到医药流通企业总销售额的10%左右。医药冷链是一项从生产者到使用者的系统工程,对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流转环节的冷链设施都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
医药流通行业的增长逻辑明确,随着“4+7”带量采购、“两票制”、药品零加成等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尤其“两票制”实施后,药企直接对接医药流通企业,消除了中间分销环节,整个流通行业将会高度集中,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药控股、华东医药、九州通作为行业全国性龙头企业,已经掌握了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全国和区域性龙头的医药流通企业将进行大规模的业务扩张以及配送中心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医药物流及冷链运输随之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顺丰集团在2016年专门成立了冷运事业部,分离医药冷链和生鲜冷链资源,并与赛诺菲等药企达成合作。
不过,目前中国冷链体系依然存在问题,如缺乏统一行业规范、实时监控体系缺位、缺乏完善的追溯机制等。如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由于疫苗在冷链运输和配送环节的缺乏监管,并且未经冷藏的疫苗通过非法渠道流向24个省市,非法涉案高达5.7亿元。诸多事件暴露了中国医药冷链的薄弱现状。
建设成本高
医药冷链设备包括,低温冷库、冰徘速冻器、普通冷库、冷藏车、运输车、冰箱、冷藏箱、冷藏背包。一辆标准冷藏车的成本为50万元,冷链物流的温度控制系统、配套运作管理系统约在30-50万元之间。尽管如此,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冷藏车保有量约为18万台,较上年增长4万台,同比增长28.6%,连续5年增速维持在20%以上。
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化是医药流通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更快地响应客户的关键因素。不过目前大多数的医药物流运作都没有专门的医药物流信息系统,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在进货和出货时,仍采用人工对温度进行测量和记录,无法实现全过程温度测定,甚至断链的现象时有发生。
医药物流标准化不完善
中国的医药生产企业和商品批发企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药品标准编码和追溯标准,目前GSP(产品供应规范)和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冷链标准也不统一,并且各企业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法规来执行,监管力度仍然不够。